体育投注 电竞投注 真人娱乐

“遇见”李林——追寻一名女英雄的抗战之路多宝体育- 多宝体育官方网站- APP下载 DUOBAO SPORTS

发布时间:2025-08-05 02:56:39  浏览:

  多宝体育,多宝体育官网,多宝体育平台登录,多宝体育下载,多宝体育网页,多宝体育app,多宝体育试玩,多宝体育入口,多宝体育注册网址,多宝体育登录,多宝体育靠谱吗,多宝官网,多宝网址,多宝真人,多宝电竞

“遇见”李林——追寻一名女英雄的抗战之路多宝体育- 多宝体育官方网站- 多宝体育APP下载 DUOBAO SPORTS

  有人说,人生中的每一次遇见,皆有不同意义——遇见一眼万年的美景,遇见一世倾心的伴侣,或是遇见另一个短暂却绚烂的人生。

  2025年盛夏午后,翻阅尘封已久的抗战史料,在战火硝烟的历史深处,我们“遇见”了80多年前的她——

  凝视照片,感慨涌动:这个平凡的名字,又是如此不平凡——李林,一个南洋华侨,一个青春女子,在中华民族的危亡时刻,拿起枪与日寇战斗,血洒太行山。

  李林牺牲时,只有24岁。面对汹汹而来的日寇,身负重伤的她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。此时,她已怀有身孕。

  24岁、腹中不曾来到人世的孩子……这些让人震撼、悲愤的细节,在心里反复跳动,泪水不经意间模糊了双眼。

  硝烟散尽,80多年倏忽而过。今天,在铭记和感怀伟大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,我们“遇见”了李林。

  她短暂而灿烂的青春岁月是如何度过?从南国厦门出发,一路北上,她走过怎样的抗战之路?多地百姓为什么树碑纪念24岁的她?

  我们追寻的,是李林一个人的抗战之路,更是“李林那一代年轻人”的抗战之路。

  徜徉在绿瓦飞檐、满园郁香的集美中学,我们“遇见”了李林——她的雕像面海而立,英姿飒爽。

  ↑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李林园内,面海而立的李林雕像。(无人机照片)钟炜俊 摄

  皎白如雪的花朵九里香,在晨风中摇曳,诉说着这位南海侨胞女儿的曲折童年。她,原名李秀若。1915年出生在福建龙溪县。因家贫被父母遗弃,后被印尼华侨富商收养。1929年,14岁的李林随养母从印尼归国,随后进入集美学校读书。

  温润海风吹过,清澈阳光照射在繁茂的老榕树上。当年,少女李林像一只欢快小鸟,奔跑在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校园中。

  “在我回到中国不到半年的工夫,我很幸福地进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中学校。”李林的“很幸福”跃然纸上。在民生艰辛的旧中国,作为南洋富商的女儿,李林这种托庇于书香校园、可以“两耳不闻窗外事”的幸福,让人羡慕。

  据集美学校记载,李林和她的同学除了学习基础学科的课程外,还有文学、艺术、体育等相关课程。

  学生时代,李林爱好文学,喜欢在图书馆畅游书海。她甚至有着一个“大文学家”梦:“在那个时候,我最喜欢的是文学,我希望着我能够做一个大文学家”。

  当时的中国,左翼文学、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颇为盛行。受时局影响,李林在集美学校读了大量的苏俄文学。其中,给她带来心灵震撼的,是巴金所译的屠格涅夫散文诗《门槛——梦》。“这是无名的牺牲!你会毁掉,甚至没有人……没有人知道,也没有人尊崇地纪念你。”这首诗里刻画的女革命者,让李林心向往之。

  李林不仅爱好文学,也热爱体育,是个不折不扣的运动健将。在集美学校设立的李林馆内,我们看到陈列的黑白老照片上,李林留着利索短发,眉宇间英气十足。虽然个子不高,但她打起球来非常灵活。作为学校篮球队的成员,她曾入选福建省代表队参加全国运动会。李林骄傲地回忆:“我们侨生组织的女子篮球队和排球队,经常和别的学校比赛,基本上都是胜利而归。”

  怀抱着对文学的美好热望,李林度过了她人生中无忧无虑的年少时光。毕业前,她与同学合影并题诗:“读同窗,梦联床,莫忘当日书声灯光。”

  1931年9月18日,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,侵占我国东北三省。侵略者千里之外的枪炮声,让李林和她的同学看到:在充满欢笑声、书卷声、琴声的诗意校园之外,还有一个苦难深重的现实世界。

  行走在高楼林立、车水马龙的上海外滩,我们“遇见”了李林——照片里,她站在草坪上,一袭白衣,神情严肃。

  这是上世纪30年代初,李林到上海爱国女中求学时拍下的照片。她的装束,是当时这座繁华都市里摩登青年的生动写照。

  在去上海之前,18岁的李林追随她的偶像秋瑾的脚步来到杭州求学一年。西子湖畔,鉴湖女侠那“拼将十万头颅血,须把乾坤力挽回”的不朽诗句,激励着这颗年轻的心。

  李林求学的上海爱国女中,是蔡元培先生创办的。在这所以“国家隆盛而不衰亡”为校训的学校里,李林将个人的前途和祖国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。

  在这里,她阅读进步书籍,参与街头宣传,投身抗日救亡运动。在这里,那个梦想有一天成为“大文学家”的文学少女,以热血笔锋写下“甘愿征战血染衣,不平倭寇誓不休”的铿锵诗句。

  她在回首当年的信中写道:“我觉得作一个文学家还不是可以满足的,我还要充实理论……我开始确定了我该走的方向。”

  1936年,21岁的李林考入北平民国大学。北上前,她将名字李秀若改为李林,取列宁的中文谐音。随后,她加入中国。

  到了北平,李林认真学习革命理论,积极参加革命斗争。面对日寇侵略,面对民族危亡,她越来越坚定自己要走的路:“因此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间,我抛弃了我的学生生涯,我离开了那全国的文化中心故都——北京,来到太原。”

  “华北之大,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!”在华夏学子投身抗日救亡的时代大潮中,这位华侨富商的女儿告别了书香校园,告别了舒适的生活,义无反顾地走向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。

  在眼前这张发黄的老照片中,作为唯一的女性,李林一身戎装站在战友之间,目光坚定。她那原本娇嫩的脸庞,已被黄土高原的风沙吹得有些粗糙;那曾经拿笔写诗的手,已习惯了握着冰冷的钢枪。

  在太原,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举办的军政训练班里,李林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知识和政治理论。聪明机灵的她,很快学会了双手用枪和骑马打仗。

  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件爆发,日军全面侵华。中国领导的八路军奔赴山西抗日前线。

  “千山万壑,铜壁铁墙,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……”李林坚决要求到前方杀敌,于是被派往大同任牺盟会大同中心区委宣传部部长,后到雁北抗日前线,宣传和组织工人、农民、学生参加抗日武装。

  1937年11月,李林任雁北抗日游击队第8支队支队长兼政治主任。这一年,李林仅22岁。

  “当黄色的风沙吹起在沙滩上,我的战马快如飞,飞过山岳,飞过平川。风啊,我和你比一比……”这是昔日李林在驯服一匹烈马后即兴书写的短诗《心爱的战马》。这意兴飞扬的诗句,淋漓尽致地传递了李林作为一名战士即将奔赴战场,纵马杀敌的欢畅之情。

  李林为自己心爱的战马取名“菊花青”。在以后的战斗岁月里,“菊花青”一直陪伴着她,直到她牺牲。在今天纪念英雄李林的各类场所中,战马“菊花青”与它的主人一起,被人们永远铭记。

  “敌寇的血,染红了我的马蹄;敌寇的头,滚在我的脚底。”1938年春,23岁的李林任整编后的独立支队骑兵营教导员。她率部驰骋雁北、绥南与日伪军作战,屡建战功。特别是天成村夺马一战后,“女游击队长”李林声名远扬,日军不惜高价悬赏捉拿她。同年7月,牺盟会晋绥边工委成立,李林调任边委会宣传委员兼管边区地方武装,后当选为晋绥边区第11行政专员公署委员。

  李林的英勇表现,得到了时任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的肯定:“李林是我们的女英雄,一个华侨大学生能在敌后领兵打仗,值得赞扬。”

  如今,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这一代人,很难想象李林经历了怎样的血雨腥风和艰难困苦。

  晋西北的冬季最低气温通常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。在大风裹挟着黄沙的寒夜里,这个名叫李林的南洋姑娘是否会想念她温暖的家乡?

  她原本可以躺在家里温软的床上安逸入眠,可为了抗日,她宁可猫在半山腰的窑洞里抵御寒冷;她原本可以置身上海外滩的餐厅享受烛光晚餐,可为了救国,她宁可啃着冰凉的土豆充饥;她原本可以在都市灯光辉煌的夜总会里与伴侣翩翩起舞……可为了劳苦大众,她宁可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遍遍擦拭那支仅剩最后几发子弹的手枪。

  信仰如磐,青春不悔。李林并非不知晓富贵之乡的温暖与安稳,只是她更清楚地知道——当土地被践踏、家园被侵占、手足被屠戮,任何诗意的栖身之地都成了无依的浮萍。

  在太行山抗日的艰苦岁月里,李林遇到了一位同样怀抱救国理想的年轻人——屈健。枪林弹雨中,两颗年轻的心悄然靠近。战火纷飞让革命者的爱情别具一格:没有花前月下,没有海誓山盟,一张写着“你愿不愿意留在雁北地区解决个人问题”的小纸条,成为彼此心意相通的明证。

  1938年12月,经组织批准,李林和时任晋绥边工委秘书的屈健结为革命伴侣。大山脚下,沈家小庄窝村,寒夜里,幸福的烛光,从村里一间低矮的土坯房里照射出来。

  光阴流转,这段爱情已尘封在漫长岁月里。他们甚至没有留下一张合照。如今,二人的“婚房”也仅剩三个光秃秃的洞口。路过的人们不会想到,在峥嵘的抗战岁月里,曾有一对革命伴侣在此度过了一段短暂又幸福的时光。

  革命路上的爱情,不仅有浪漫星光,更多的是共同直面生死的坚韧。他们未能相伴白头,然而,苍天厚土为证——在民族救亡的生死关头,他们把个人情感融入到了挽救国家存亡的时代洪流之中。

  野花,肆意绽放;鸟儿,在枝头鸣叫。在古城朔州郊外的山林深处,我们“遇见”了李林——穿行在时骤时缓的夏雨里,我们终于抵达了李林烈士牺牲地。

  这是一个即使在今天也不易到达的地方:驶出城区几十公里后,我们在崎岖狭窄的山路上数次迷失方向,多亏有几道深浅不一的车辙引路。

  山顶上,一座高高的石碑矗立在视线之中。远远望去,它醒目庄严。石碑前,本来没有路,也许是走的人多了,便形成了一条小径。待到碑前,鲜红的大字映入眼帘:李林烈士牺牲地。

  望向远处,山峦叠嶂,幽谷蜿蜒。山下村庄一片安宁,当年,那里住着李林拼死保护的百姓。

  朔州,锁钥雁北,是盘踞内外长城之间、挟杀虎口之险的军事重镇,是李白笔下“烽火燃不息,征战无已时”的烽火前哨,也是李林浴血奋战并付出生命的地方。

  1940年4月,日伪军集中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“扫荡”。晋绥边区特委、第11行政专员公署机关和群众团体等500余人被包围。为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,李林不顾自己怀有身孕,率领一队骑兵勇猛冲杀,将敌人引开。身负重伤,李林仍英勇抗击,毙伤日伪军6人。被敌人包围,她宁死不屈,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,壮烈牺牲,年仅24岁。

  “卫国何须分男女,誓以我血荐炎黄。”李林数年前写下的诗句,回头看更像是一句用生命写下的誓言。她牺牲时,腹中的孩子还没来得及看一眼这世界,她的丈夫就战斗在离她不远的地方,她还有很多未写完的诗,她的口琴还放在某个角落等她再次吹响……纵有万般不舍,即使再多遗憾,李林还是舍弃了自己如诗的青春。

  山风掠过,细雨纷飞。如今,置身在这片山林,我们静静地感受着这份穿越时空的信念和勇气。

  据传:李林牺牲后,乡亲们徒步从五里外取来清水,含泪为她擦拭血迹,并用白布庄重地包裹她的身体,送别他们敬仰的英雄。

  当地数千名抗日将士和驻地群众,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。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从延安发来唁电,称她“不仅是女员的光辉模范,而且是全国同胞所敬爱的女英雄”。晋西北区党委机关报《新西北报》发表社论,称赞李林是“中国民族英雄的最光荣典型”。

  2009年,新中国成立60周年,李林被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。

  今年4月,李林牺牲85周年,福建漳州市烈士陵园与山西朔州市平鲁区李林烈士陵园,举办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视频连线,两地群众共同纪念李林、缅怀烈士。

  ↑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李林园内,讲解员为同学们介绍李林的事迹。(无人机照片)钟炜俊 摄

  85载春秋,跨越千里山海。在福建的李林园、李林馆,在山西的李林街、李林中学、李林烈士陵园、李林英雄民兵班,在李林学习和战斗过的地方,人们陆续树起了一座座有形与无形的丰碑。如今,在朔州平鲁区李林中学,学生入学后,上的第一节课是听老师讲李林的故事,唱的第一首歌是《李林颂》;在厦门集美中学,学生们学习她的事迹,感悟她的精神,更传承着她的信念。“我觉得李林是一个很有理想并且很勇敢的人,她在年少的时候就辗转多个地方读书和学习,后来更是愿意放弃比较安稳优越的生活环境,到艰苦的前线参加抗日斗争,这种爱国精神和理想信念值得我们好好学习。”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初中147组2班张梓涵说。

  岁月汹涌奔流,战火早已归于沉寂。今天,当我们穿过时光的烟尘与李林一次又一次“相遇”——在发黄的照片上、在滚烫的文字里、在肃穆的博物馆内、在心灵深处那份对崇高的探寻中,我们依然能清晰地看到李林骑着战马“菊花青”,驰骋在苍茫大地——昔日舍身保护的村庄如今是幸福的家园,曾枪炮隆隆的战场而今回荡着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。那远去的青春背影此刻闪烁在历史的天空里,所有那些为祖国牺牲的身躯,都融入到这辽阔山河之中。

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。回顾历史,品味胜利,我们看到了“李林那一代的担当”;眺望未来,思考当下,我们该从“李林那一代人”身上看到自己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呢?

  细雨霏霏中,我们告别李林,心中涌动感恩。绕过纪念碑拾级而上,李林烈士之墓静静地安放在松柏环绕的陵园最高处。洁白,素雅,淡然,一如我们心中一直闪现的李林形象:那眼神如此清澈,那身影如此坚定。

  离开时,我们在李林墓前轻轻放上一束鲜花——这些花儿采自厦门集美中学,我们带着它们飞越祖国山河,穿过晋西北的黄土地。愿她闻着那豆蔻年华熟悉的花香,安然长眠在这片她曾誓死守护的大地上。